绥江东大门合作社“鸡蛇”一家奔富路

 2018-12-12 09: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 记者 陈忠华 文/图

你听说过吗?山鸡、土鸡、蛋鸡、鲶鱼、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居然在同一个养殖场养殖,没有吧?

但在绥江县,就有这样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大型综合生态循环养殖场——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养殖有近5万只山鸡、土鸡、蛋鸡,附带养殖鲶鱼、蛇的“神奇”合作社。

萌生特色养殖梦

绥江县会仪镇黄坪村是金沙江畔的一个小村庄,10组有一户凌姓人家,家里有兄弟姐妹4人,老二凌之乾生于1983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取上级学校,却对家乡常见的山鸡(当地人称野鸡)有了兴趣。他认为,如果能养殖山鸡,一定能够赚钱。于是,他在家边务农,边报考了山东海洋学院的函授畜牧专业,在家自学两年后,来到了山东海洋学院,梦想学到一技之长回乡搞特种养殖。

2005年,凌之乾从山东毕业南下在广东省江门市一家服装厂打工,但他一直想从事畜牧专业,方便“取经”。

为了梦想,2006年,凌之乾“跳槽”到江门市金科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从事饲养员工作,期间学习到了小鸡孵化、商品鸡养殖、疫病防治等技术。

经过工作积累,凌之乾发现,养殖商品鸡致富较慢,市场竞争大,要想发财,唯有搞特种养殖,特别是生态循环养殖成本低、收效大。

认定目标后,2007年,凌之乾先后到四川省什邡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等地学习了蝇蛆、黄粉虫养殖和养蛇、治蛇伤等特种养殖技术。

兄弟携手“东大门”

经过几年准备,2008年,凌之乾回到老家,和自己的弟弟一起创办了绥江县兄弟特种养殖场,开始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搞起了山鸡养殖。但由于资金少、没有经验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几年时间下来,养殖场没有大的起色。

在向家坝水电站绥江县移民大搬迁的背景下,为支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2011年,政府相关部门动员凌之乾将养殖场搬迁到了离家两公里远的会仪村9组,新建成的绥水二级公路下边,又组织了些移民群众参股,建起了占地8.5亩的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东大门”商标,形成了孵化、育雏、商品鸡养殖等一条龙的山鸡养殖模式,并研发出了山鸡养殖中草药配方饲料,获得了国家专利;申请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到2013年,山鸡养殖规模达到了1.2万只,年产值超过了100万元,成为绥江移民搬迁后的致富典型。

“会仪镇是绥江县的东大门,所以我们合作社取名‘东大门’,一是方便记忆,二是希望合作社的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欢迎更多的群众加入我们合作社,共同发家致富。”凌之乾谈起了当年创立“东大门”的初衷。

迁回老家再创业

凌之乾本想扩大合作社养殖规模,没想到,2013年,合作社所在的会仪村9组地块被认定为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影响滑坡区域,需要搬迁。

“没想到,为了移民发展而建起来的合作社,需要再度移民。”凌之乾说。为了选择新的搬迁地,各级党委、政府和他们合作社都想尽了办法,最后还是绥江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到凌之乾的老家考察并现场办公后,才决定搬迁回凌之乾老家的。

凌之乾老家所在的黄坪村10组坡上是一大片竹林,坡下是小溪,中间的坡地有二三十亩。几年下来,合作社租下了12亩坡地,投资600多万元,修起了一条1公里左右的公路,建起了2500平方米左右的养鸡场,还有孵化室、育雏室、脱温室、沼气池、地下室等。凌之乾带领8名合作社成员不断探索,形成了养殖山鸡1.3万只、土鸡1.2万只、松花蛇和眼镜蛇3000多条的规模,2016年荣获了云南省示范合作社称号,凌之乾还当选为昭通市林业产业协会理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的“东大门”牌野鸡蛋、土鸡蛋除了在当地滇川两省旺销外,还入驻了云南移动“彩云优品”、重庆“七彩人家”、中国建材“荷包蛋”等电商平台,无公害养殖技术得到了认可,鸡蛋市场供不应求。2017年,合作社的产值超过了280万元。

富裕起来的凌之乾还另投资100多万元,修建起了占地260平方米的四层办公兼住宿楼。站在他家漂亮的楼顶上,养殖场尽收眼底,近看小溪、树林和竹林,远眺宽阔的金沙江,呈现出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带领贫困群众齐致富

爱拼才会赢。经过近10年的摸爬滚打,凌之乾带领合作社的成员们积累了特种养殖的经验,开拓了市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2018年,在绥江县吹响了脱贫摘帽号角之际,绥江县委、政府和会仪镇党委、政府经过调研,决定将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会仪镇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带领贫困户脱贫的示范合作社来打造,黄坪村、会仪村、箭头社区3个移民村(社区)先后投入移民后续扶持发展资金189万元;会仪镇又组织黄坪、会仪、三渡、和平4个贫困村的128户贫困户贷款499万元入股合作社,以帮助合作社壮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致富。

有了充足的资金后,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如虎添翼,于2018年4月28日启动新建了长83米、宽17米的大型自动化养鸡场,可以养殖5万只鸡,一天生产蛋4万枚以上。养鸡场7月1日竣工后,8月开始养殖蛋鸡和山鸡,目前养殖有蛋鸡3.3万只、山鸡1.5万只,12月初日产蛋2万枚左右,2019年下半年可实现日产蛋4万枚以上。

“3个村集体和128户贫困户入股,是对我们合作社的巨大信任,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为家乡脱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站在养殖场的高处,凌之乾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合作社已有固定员工18人,月平均工资2800元左右,且大都是贫困户。另有长期用工10多人,短期临时用工40多人,临时用工一般每天工资100元。

黄坪村12组25岁的陈旭梅以前在外务工,2017年为了照顾家里回来,6月起开始在合作社务工至今。她说:“能在家门口打工,真的是太幸福了。”

三渡村17组的贫困户杨小兵48岁了,长年患有慢性病,在外找不到工作。2017年7月到合作社工作后,每个月有2500元工资,还可以天天回到10多公里远的三渡家里做农活、干家务。“在合作社干的都是些手上活,又不累,也没有人欺负我。”杨小兵对当前的生活很满意,对2018年脱贫也是满怀信心。

2018年8月,合作社为贷款入股的128户贫困群众分红34.93万元,让大家尝到了加入合作社的甜头,也为这些贫困户2018年脱贫加了一把火。10月,合作社又为3个村(社区)集体分红8万元,其中黄坪村4万元,会仪村2万元,箭头社区2万元。此外还无偿投资1.6万余元为当地群众安装了移动网络入户。

“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之现在鸡蛋市场行情看好,我们有信心通过3年的发展,协助贫困户还清入股的3年期银行贷款,实现合作社和群众更大的发展。”看着蹦蹦跳跳的山鸡,凌之乾笑着说。

生态循环理念扎根山区

“我们合作社是试行的生态循环养殖,是我多年探索的结果。”凌之乾介绍说,养殖场培育出的蝇蛆、蚯蚓等,直接让山鸡寻食或用来配制鸡饲料,鸡所产生的鸡粪先用作沼气池原料,发酵后是有机肥,卖给昆明花卉种植户一年就有10多万元收入,也可以提供给当地的李子种植户使用。蛇是食肉动物,在养鸡过程中,孵化不成功的小鸡,受伤和生病的雏鸡、成年鸡,都可以用来配制成蛇的饲料。现在新修建的污水蓄水池,就计划养殖可以除污的鲶鱼,养大的鲶鱼又作为蛇的饲料,下一步要扩大蛇的养殖规划,蛇的价值很高,市场也俏。这样,形成了生物链,实现生态循环,降低养殖成本。

“我们养殖场的鸡,每天吃的是保健饲料,喝的是中草药汤。”凌之乾一直在研究生态养殖之路,期间研发出了山鸡养殖中草药配方饲料,获得了国家专利。2013年,他获得了国家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兽医药剂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4个证书,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土专家”。

生态养殖的鸡生长慢,产蛋率低,但所有的鸡和蛋,都是良心食品。因为坚持生态养殖理念,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送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昆明分中心的活鸡、鲜鸡蛋,都通过了无公害年检。合作社这些年生产的鸡蛋、鸡肉,都达到了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不含抗生素和激素,营养价值高,有利人体健康。

在山清水秀的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没有其他养殖场那种臭气熏天的场景,有的是山鸡飞舞、土鸡齐鸣、蛋鸡站立的和谐景象。

绥江县东大门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是当地贫困群众的“娘家”,其坚持的生态循环养殖和健康食品之路,未来定是光明之路。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