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杨顺高:故土难离 搬出是为了子孙后代过得更好

 2018-11-26 15:36  来源:昭通新闻网

“说句实话,我都69岁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故土难离呀!但为了子孙后代过得更好,我们得搬出去!”看着记者拍摄的绥江县兆佳坝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楼大厦的漂亮照片,绥江县中城镇回望村村民杨顺高如是说。

从县城驱车40分钟,走进绥江县中城镇回望村民安片区14组,这里依山傍水,金黄的柿子挂满了一棵棵柿子树上,良田美景,着实迷人。

走进村民杨顺高家,他家的房子是38年的老房子了,属典型椽架结构,虽说不上很破旧,却早已成了危房。儿子外出打工不太顺利,赚不了几个钱,家庭生活拮据,由于公路没有直通家门口,孙子去读书,每天上学仅单边就要走半个多小时。杨顺高对离开土地之后的生活没有底,一直不愿意跟随儿子搬进县城。对此,挂钩帮扶干部用手机拍了新居照片带去给他看,并反复给他讲解搬到县城的后续扶持政策,这才打消了杨顺高的顾虑。

“设计得很好呀,修得也很好,外装饰也做得很好,比我家这老房子肯定是好多了。还有,就是搬下去后,孙子读书就不用操心了。虽然舍不得走,但为了子孙的发展,我们得搬!”杨顺高说,通过不断的比较,他也想通了。

5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杨顺红与杨顺高是同一个村子的,他是“单身汉”,独自一人赡养年事已高、身患疾病的父母,种着家里的10亩地,还饲养着猪、鸡和鸭。

采访中,记者顺着木梯爬上杨顺红家木瓦结构的二楼,楼板上堆满了厚厚的稻谷和玉米。别看他是单身汉,杨顺红很勤劳,他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随着搬迁日子的临近,看着满楼的粮食,杨顺红开始筹划,怎么将这些粮食变成钱,拿到新家去过日子。

“只要人勤快点,就不可能挨饿,就是缺少经济,我又走不出去,走了就没有人做饭给两个老人吃,我只能憋着在老家。目前要搬下去,那么多粮食不好放,只有再买点牲口来喂,把剩下的粮食用完,把牲口全部卖了,我就搬下去了。”杨顺红说。

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而建的县城新区,经过9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目前该安置点已具雏形。

云南建投集团总承包一部总经理助理、绥江县指挥长韩旭说:“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项目共分为四个地块,有33栋11层的小高层,目前已经封顶20栋,其余13栋在11月中旬可以实现全部封顶。这里配备的小学、幼儿园、卫生院要在明年3月前完成,农贸市场要在搬迁的时候同步竣工。”

据了解,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安置1865户7144人,于2018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原计划10月底完工,11月搬迁入住。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项目工程进度往后拖了1个月,从施工进度来看,今年12月底前就能完成搬迁入住。

绥江县建设局局长苟仕荣表示,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属于绥江县整个县城规划区的E区,为满足易迁群众的居住和后续发展,工程建设配置了每户5个平方米的门面,总体修建了1.1万平方米的门面,保障搬迁群众住进来之后有一定的后续发展基础。另外,项目工程还配套了小学、幼儿园、中学、卫生院、农贸市场、社区和派出所。

据了解,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绥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把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后续发展问题与房建任务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布局,确立了“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总体思路,坚持示范引领、大户带动,重点抓好10万亩李园、6万亩菜园、2000亩茶园和1000头养牛场、1万头养猪场、10万羽养鸡场、100万尾养鱼场“三园四场”建设。全面落实“三个全覆盖”,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加入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使户均有产业2亩以上,户均有1人以上就业,让群众搬得进来、稳得住、能致富,搬进新居后,不用再一天惦记着要回老家去进行生产劳动,安安心心在这里工作,踏踏实实在这里生活。(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兴国  文/图)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