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昭通市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2018-10-15 10:4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燕

     从实现“两基”目标到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新征程,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从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到现在的网络教学,教学变得越来越智能……40年的砥砺奋进,昭通教育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两基”攻坚     全民教育普及提高

   在昭通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五年规划中,浓墨重彩的就是“两基”。

     追溯昭通的“两基”历程,始自198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全市开始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2000年,当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时,昭通实现了“普六”,全市11县(区)仅有水富、绥江、昭阳、威信实现“两基”,“普九”覆盖率仅为全市人口的20%。2004年,国家制定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吹响了“两基”攻坚号角。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两基’为重为先”的工作方针,把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作为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

     2004年至2009年共投入学校建设资金22.4亿元,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工程、未“普九”县初中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等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84.32万平方米,全市仅新增校舍面积就相当于新建西部一座中等县城。全市上下同舟共济,社会各界共捐款9608万元。

     在社会各届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市教育战线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2009年,昭通11个县(区)全部实现“两基”目标,大众化教育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均衡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从一所农村小学逐步发展为群众公认的名校,昭阳区第五小学既是昭通中心城市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昭阳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证据。

     昭阳区第五小学的前身是昭阳区学庄小学,2009年8月,经区委、政府批准将学庄小学归并、扩建为昭阳区第四小学南校区,2016年8月正式独立为昭阳区第五小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目前,学校配备了标准的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音乐、美术、书画、舞蹈等功能教室齐备,同时还配备了多功能报告厅、多功能演播大厅、多媒体录播室。教学楼中,每间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教学。齐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昭阳区学庄居民胡廷俊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们几兄妹就在学庄小学读书,那时候的学庄小学只有一栋教学楼,和现在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送到城区学校去读,哪知几年间,学庄小学就大变样,成了许多家长追逐的名校,还好儿子户口就在这,也顺利地入了学。”

     我市把“教育兴昭”作为“六大战略”之一,高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许多乡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近3年来,共争取到中央、省项目建设资金33.11亿元,新建校舍265.32万平方米。共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6835人,学科结构得到逐步优化,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目前,水富、绥江、威信、鲁甸、盐津、大关6县先后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认定,今年,昭阳、巧家、永善3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级评估,等待国家审核认定;2019年要实现基本均衡的彝良、镇雄两县正按照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职业教育    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张雪是一名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因为选择职校,她的命运转了个弯。她的老家在镇雄县鱼洞乡,因母亲早逝,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初中毕业后,张雪面临了两难的选择,爷爷、奶奶相继生病,继续读高中、上大学,家庭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辍学在家,她又不甘心像一些同龄人一样早早嫁人或是外出打工靠体力劳动赚点小钱。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张雪到了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就读,毕业后到了镇雄县医院工作。

和张雪一样通过职业学校改变命运的农村娃很多。

     据悉,全市现有职业院校18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高职在校生1432人、中职在校生53028人,教职工1466人。现开设有50余个专业,覆盖第一二三产业。近3年,市内17所中职学校向社会各界培养输送了17054毕业生。

      我市坚持“让职业教育精准发力,成为精准扶贫的‘造血器’和‘输氧机’”的理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重大促进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 让高素养人才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立校之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校,昭通始终将师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学校通过“青蓝工程”,把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培养成为符合专业化发展的合格教师。近年来,还实施了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培养工程。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涌现了一大批重德、重识、重绩,求新、求实、求深,爱校、爱岗、爱生的教师。昭通还实施了乡村教师“500+X”生活补助政策,强化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改革实施国培、省培、市培工作,累计培训教师10万余人次。共有4万余教师在云南教育公共资源平台注册,晒课2万余节,综合排名在全省第一。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57056人,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62%、98.74%、99.43%。

     40 年来,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昭通大地,教育工作从最初的基础学习到如今的多样化教学,从培养兴趣到全面发展,从文化教育到素质提升,教育惠及着每个家庭。站在新的起点,迎着新的目标,未来的昭通教育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要闻 教育 改革 40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