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以食为天”说起

 2018-07-26 09:5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李云飞

民以食为天,没什么比“食”还大。这是生命的维系,首先是“吃”,其次是“吃”什么,再次才是怎么“吃”。

走遍山南海北,这个“食”就是无处不在的商机,这个“天”就是大市场。我时常想起一首歌谣: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花卖成钱,别看我的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有了“吃出来”的乡愁,也就有了各地的特色食品。解决“温饱”的人,更多在追求“吃”什么和怎么“吃”。单“众口难调”这一点,就足以让从事“饮食”业的人琢磨一辈子,怎样分人群,怎样投其所好,怎样做大产业。

昭通城有一家清真小吃,经营了20多年,由小到大,食客总是云集,有时去晚了,连餐桌都寻不到。为何这样火爆呢?就三条理由:一是味道家常。从一个“小吃店”扩达到几层楼的“大馆子”,仍叫“小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小吃摊”。这个“小”竭力彰显家常味,给人难磨灭的“香”味。比如,一般大馆子都不卖“懒豆腐”之类的“百姓”菜,它却“洋”的“土”的都兼顾,特别善于“捡漏”,尽力满足食客各种需求。二是创新不丢“原味”。不少大馆子,一创新就“变味”,味精、鸡精像“不花钱”的猛放,搞得腥气死了,吃啥子都一个味,吃一回怕一回,不想再去。三是薄利多销。这一条非常关键,吃过的人都喊“便宜”,真的有“小馆子的价格,大馆子的享受”感觉,不火爆才怪。特别是,遏制公款吃喝后,这样的餐馆更成了大众的好去处,花钱不多,吃得饱,吃得香,吃得舒服。一些人家包席,别的不去,就去这家“小吃”馆。

年过半百的乡下表舅,在我的“民以食为天”的启发下,穷则思变,带着老伴进了昭通城,做起“炸油糕”生意。这一“做”就是8年。表舅说,早几年来就好了,他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连乡下的新房也盖起了,还积攒了20多万元。炸油糕很辛苦,赶早不赶晚,夜里4点就要起床做准备工作,天不见亮就要推出去卖,我很心疼。老两口笑着对我说,苦什么?比种庄稼松活多了,只是熬眼,坐着就打瞌睡。老两口计划再干五年就不干了,回家养老。为了尽快找够养老钱,他们又多了一项收入,现学现卖,推豆浆,炸油条,除掉开支,每月纯收入一万多元。

在我看来,餐饮业是最稳妥的生意,抓住这个“天”,做好这个“食”,不求暴利,干净卫生,就会赢得食客青睐,走俏市场。

审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李梦菲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